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孙长岗:为中医药研究守正创新赋能! |
发布人:统战部 发布时间:2023-01-04 浏览次数:129 |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鲁政发〔2022〕16号)。潍坊医学院中医学院“泰山学者”、博士生导师孙长岗教授主持完成的《整合药理模式下中医药抗肿瘤研究及临床应用》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锚定医药卫生领域前沿,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地区医药卫生发展,挖掘优势资源、好中选优、精心培育,标志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孙长岗教授团队坚持几十年临床科研的深耕笃行,秉承文化自信,致力传承创新,为区域医疗卫生建设助力,为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赋能。 孙长岗,男,1970年12月生人,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八年制中医专业少年班,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国家重点中医专科带头人,潍坊医学院中医学院院长。获得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突出贡献奖”“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委组织部高层次人才库”专家称号,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会评专家。
潜心精进 守正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日渐高发,肿瘤治疗方式的持续优化始终是治疗的重中之重。中医药由于独特的作用,不仅在抗肿瘤治疗中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现代抗肿瘤治疗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整合药理模式下中医药抗肿瘤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成果,聚焦中医药抗肿瘤长期以来存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不明的问题,潍坊医学院联合天津中医药大学、烟台大学,通过产、学、研、用结合,汇总超过两万余例肿瘤样本信息以及一百余种中药天然小分子数据,运用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技术,对一系列抗癌中药及复方的作用靶点进行了预测,总结了药用植物抗癌的机制规律,开发了中药天然化合物纳米靶向运载抗肿瘤体系,解析了中药复方复杂化学体系与病证复杂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提炼出中医药抗肿瘤的核心病机及核心用药,构建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抗癌研发模式和平台,实现了整合模式指导下中药抗肿瘤的临床应用及推广。 团队历时十余载的积累,探索出国内较为系统的中医肿瘤组学研究模式,课题组共发表论文176篇,SCI论文96篇,授权国家级专利18项,制定多项国际国内行业标准。研究成果在多家三级医院及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应用转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对中医肿瘤学科体系的建立具有行业引领和示范创新意义。 “坚持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了新动力,我们团队作为中医药的研究人员,愿为共同守护人类健康贡献全部力量。”孙长岗教授表示。
医以济世 术贵乎精 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孙长岗教授带领团队扎根临床一线,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潜心钻研的韧劲,守护无数癌症患者的生命健康。医者是需要一生去践行的事业,而临床思维和专业观念是医生职业素质的基石。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疑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将中医传统思维和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结合在一起,将其独到的见解总结成原创性的临床经验集——《医案生香——肿瘤血液病中医治疗100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本专业中西医结合的诊疗体系。 在此基础上提炼了中医抗癌核心用药,制定了中医药抗癌协定方石打穿合剂、息贲胶囊、逆转胶囊、肺积一号、肺积二号、蓝藤益髓颗粒等自制剂和协定方以及中医特色疗法,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并作为核心执笔专家,参与了国际国内一系列行业共识及指南的制定,助推中医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专业、耐心”是每一位患者及家属对他的评价,在他身上寄托了患者生之希望,但孙长岗却认为,为患者解除疾苦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更是医学创新的动力。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回顾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孙长岗始终抱着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投身工作事业中,在本地区相对薄弱的科研人才基础以及艰苦的人才环境中,培养和组建了专业方向明确、人才梯队合理的创新型学术团队。创建我市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中心,并使其迅速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抗癌临床机构,首次在全省中医医疗机构引进放射治疗设备。作为学科带头人将所在科室打造成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并且组建了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 创刊全英文学术杂志Medical Theory and Hypothesis(《医学理论与假说》)(ISSN :2815-7133)已发行20余期,为中医药的国际化传播积极助力。并牵头成立了首届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专委会、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委会等学术团体,并且积极倡导医教研一体的科研教学模式,首次在本地区开展中医高等教育,创建潍坊医学院中医学院。并自主搭建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体的国际、国内合作学术交流平台。为本地区中医药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知难而进 敢为人先 中医现代化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关键。孙长岗认为,正确的研究方向是如何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讲好中医药科学故事,用现代医学理念挖掘传统中医药的宝藏,中医药科研创新的方向是在传承与守正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时代答卷。 知之欲明,行之愈笃。孙长岗团队通过多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和精诚协作的精神,在科研配置和条件相对不足的环境下,依靠方法和理念创新引领,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和探索,内容涉及中医药抗肿瘤机制研究、生物信息学与分子流行病学、临床大数据与循证医学等诸多领域,在国内较早将免疫组学技术、贝叶斯概率分析运用于中医临床研究。 历经耕耘,硕果累累。本人获得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首位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包括JAMA、Ann Oncol等顶级国际期刊,总影响因子:556.9,最高影响因子56.272,相关学术成果被Cell、Cancer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引用,带领团队成为国内中医界最有活力的科研团队之一。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人才工程,中医药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逐步优化,人才质量和使用效能显著增强。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孙长岗认为中医既是技术更是文化,需要在民族文化的长河里传承。同时也认为临床的提升来源于科研的助力,而科研的发展首重教育,尤其是符合中医人才培养特点的高等教育是中医振兴之本。 国家对中医药不断加大的扶持力度、未来对中医药人才日益旺盛的社会需求,为中医学专业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学校紧抓机遇,顺势而为,在建校70周年之际成立中医学院,与附属中医院院院合一、融合发展,开启了中医人才培养的铿锵脚步。下一步,中医学院将积极凝聚区域中医同道共识,充实学院师资力量,联合临床医疗机构,倡导临床实践为基础,科研引领,创新启发,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医教研”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培养更多优秀中医人才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孙长岗总是慨叹,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征程中,我们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太多的路要走,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希望我与团队能成为小小的铺路石,为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而坚实的力量。 |